脱碳进程的新挑战
碳信托首席执行官Tom Delay为碳信托在中国已走过的历程感到自豪。在开场致辞中,他说:“实现碳中和绝非易事,但挑战也同时意味着机遇,碳信托将一如既往,为不同机构提供切实可行的路径。碳信托同时也充分注意到,绿色金融正在中国市场扮演着越发重要的角色。”
国家气候战略中心战略规划部主任柴麒敏的发言,强调了减碳进程的科学紧迫性。气候挑战已经“从代际可持续问题转变为当下危机,留给我们的碳排放空间已经非常有限”,“全球气候治理已经成为二战以来国际政治经济和非传统安全领域出现的少数最受全球瞩目、影响极为深远的议题之一,事关能源、产业、经济、贸易、金融、科技等发展问题”。他补充道。
他表示,“大型企业早已开始了全球供应链的碳中和压力传导。800多家大型企业提出了碳中和目标,其中很多承诺在2050年前实现碳中和,还有的将目标定在2030年之前。其中电气、电子、互联网、纺织、新材料、汽车制造等企业的碳中和目标时间,普遍早于属地国家的碳中和目标年份。此外,能源转型投融资、气候金融产品和碳市场的金融价值,都在成为引人瞩目的力量,机构投资者深度参与国际碳金融,金融机构的参与方式也日渐多元化。”
柴麒敏综述了中国迈向零碳进程中一些值得关注的新动态——重点领域企业和金融机构的行动正在积极制定目标、发挥“头雁效应”,一些地方政府正在探索工业企业碳效智能对标、推动制造业中小企业转型等创新经验。一系列围绕ESG责任投资和碳信息披露的举措,涉及金融机构、上市公司、债券发行人等市场主体,脱碳进程的市场基础设施不断延伸、逐渐体系化。
CDP中国企业合作与供应链项目主管桂萱表示:“参与CDP问卷的中国大陆和港澳台企业达到2700多家,连续两年增速为43%,超过全球36%左右的平均增幅。自主披露的比例也有显著提升。她在分析企业披露热情背后驱动因素时提到,跨国品牌的供应链碳管理,日渐进入白热化阶段。”
迈向零碳进程中的企业角色与机遇
以电子制造业巨头富士康为例,其在碳信托的辅助下,对企业排放情况进行了测算,结果是范围三排放是范围一和范围二排放之和的5倍左右,其中供应链排放占到70%左右。富士康由此深切领会到上下游紧密合作的重要性。富士康集团环保长/副总经理洪荣聪感叹,“第一步的技术支持”极为重要。这一步完成之后,企业就可以针对自身现状开展很多优化探索。
提出“Solar for Solar”创想的中国上市公司——隆基绿能,测算了2012年上市以来所有光伏产品所对应的可再生能源生产量,并加入了RE100、SBTi等国际机制。在碳信托的技术支持下,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发布了《气候行动白皮书》。隆基绿能可持续发展经理汪子阜表示,“在这些机制的辅助下,已经做到对自身生产用能和综合绿色效益的全面量化管理,走在行业前列。”
来自远洋集团可持续发展负责人王宇添,分享了建筑和房地产行业视角的挑战及其应对,她也认同范围三减排是企业脱碳规划的责任、难度和压力所在。在碳信托的技术支持下,远洋集团开展了全价值链排放评估,发现范围三的间接排放远远超过范围一和范围二,需要带动全产业链来积极行动。
通过改用植物基塑料,利乐有效减少了食品包装产品的碳足迹,碳信托基于缜密的核算为其提供了认证。利乐中国可持续转型经理聂彦鹏分享了2021年利乐全价值链温室气体排放分布图,对各范畴、各环节排放量的评估、跟踪、监测和管理,展现了稳健的推进节奏。
京东方笔记本面板产品企划经理王雪铜表示,“在对产品进行碳认证的过程中,更加清晰且定量地从设计、生产、运输等全生命周期的各环节制定了碳减排的方案。”GP超霸电池积极参与了亚马逊气候友好承诺计划,并委托碳信托为其提供碳认证和碳标签服务。GP超霸电池保障资料主任及高级持续发展经理黄志豪表示,“基于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的研究,引导用户更多使用充电电池,积极影响消费者,本身是电池行业推动减碳的切实路径。”
脱碳进程中的金融力量
金融机构为实现净零目标发挥重要作用。在本次研讨会上,来自世界资源研究所(WRI)的可持续投资项目研究员苏亭女士介绍了科学碳目标体系在金融行业的最新进展。面向金融行业,旨在凸显其在实现净零目标的作用,科学碳目标设立了行业减排法、投资组合覆盖法、温度评级法等三种不同方法路径,以适应各类金融的需求和基准情况。2023年一季度,科学碳目标将推出金融机构净零目标设定标准(试行版),并在全球范围邀请第一批金融机构参与承诺,预计2023年年底推出该项标准的正式版,并对首批加入的金融机构净零目标进行核准。
AIIB(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机构碳管理高级专家蔺苑介绍了亚投行正在建立的气候变化总体规划。亚投行到2025年要实现50%的气候投融资,近期正在将建立完善的核算、核证及报告体系作为自身加强碳管理的工作重点。”蔺苑特别指出,“清晰的、可信的、可追溯的家谱(碳足迹核算)是重中之重,需要减排和数据管理两手同时抓。”
江苏银行于2021年4月发布了中国商业银行的首个金融服务碳中和行动计划,承诺在十四五期间达成气候投融资专项额度不低于2000亿元,支持清洁能源产业的专项额度不低于500亿元,力争十四五期间通过金融业务推动实现碳减排量不少于1000万吨。江苏银行绿色金融部副总经理董善宁表示,这个目标的力度,相当于要在十四五期间,狭义口径的气候投融资额度增长34倍,信贷业务推动的碳减排量要增长10倍。
作为一级市场的投资机构代表,红杉远景碳中和基金的合伙人左林分享了脱碳进程在投资者眼中的价值逻辑——“(综合考虑气候成本之后)电比油更经济,已经成为社会共识。化石能源替代正在形成一种正向社会价值的实现。”
在交流会上,碳信托中国区总裁赵立建回顾了碳标签的发展里程。2022年年初,全球碳标签体系的首倡者之一 碳信托(Carbon Trust)在国内开启碳认证业务,得到了众多品牌企业的纷纷响应。作为经过第三方核证的产品“碳排放说明书”,碳标签比碳排放配额更具有跨行业的全领域普适性,截至2022年末,包括利乐包装、京东方、幸福制药等不同行业的中国企业或全球企业中国分支已与碳信托达成相关合作。截至目前,碳信托提供的碳标签随着2.7万种产品、流通在全球40多个国家,未来将包括越来越多的中国产品。
在总结发言中,赵立建概括了碳信托在中国的主要发力方向—帮助企业设定目标和行动规划,助力企业开展产品碳足迹认证及碳标签工作,帮助金融机构论证并推动自身运营及投资组合的碳中和规划。
站在2023年的起点,中国市场将有更多企业和金融机构对实现碳中和需要更深入的“技术支持”,拥有20多年全球各类企业碳中和咨询和认证经验、以及国际和国内专业团队的碳信托,将有更大的用武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