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净零排放:全球性转变

Image
Landscape high view

从可再生能源和氢能的作用,到清洁供热和制冷等等,围绕这些话题,我们将分析当前的挑战和解决方案,以及我们应如何协同合作应对气候变化。

在最近发布的报告中,就降低全球年度排放水平这一议题,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为我们明确了挑战所在——若以较为稳妥的方式进行预估,实现温升1.5°C目标,我们可用的碳预算只有3000亿吨二氧化碳。目前,全球年度排放量约为360亿吨二氧化碳,这意味着如果碳排放量以现在的速度持续增加,我们的碳预算将在短短九年内消耗殆尽。而超出预算将使全球温升幅度超过1.5摄氏度。 

应对净零排放的挑战,我们需与时间赛跑。在全世界范围内,这都是一场前所未见的、以目标驱动且范围广泛的改革计划。我们需要立足长远,迅速且雄心勃勃地采取措施,针对人类活动中增加碳排放的各个方面做出改变;同时我们也须将人类活动视为一个相互关联的系统,否则将会错失宝贵的时间。

首先,我们需彻底了解脱碳的行业属性。全球约73%的二氧化碳排放来自因经济发展所消耗的能源,包括供热和客运、货运等领域。其次是全球粮食系统的排放,占全球总排放量的18%,涵盖了森林砍伐和农业用地等问题。之后是水泥和石油化工等重工业,约占全球总排放量的5%。最后是污水和垃圾填埋场的废物分解所产生的碳排放,约占3%。

在实现净零排放后,这些行业依旧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和演化,二者已变成了一系列相互依存的系统,无论是从技术、供应链、市场,还是政策角度去看,它们之间都密不可分。尽管行业间的发展在全球十分迥异,存在明显的差异,但相互之间又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若想改变这一局面,意味着打破现状,极具挑战。

考虑到这些行业的复杂性和相互依赖性,我们需采取“一体化”的方法,而不是只针对一个行业。例如,过去十年,随着太阳能面板(85%)、陆上风电(56%)和海上风电(48%)成本大幅下降,可再生能源发电行业取得了巨大成功。但这只是我们所面临的问题之一。下一个问题是如何将可再生能源发电嵌入整个能源系统。例如,如何为交通运输、供热和某些工业生产过程提供更清洁的替代能源?一个行业的快速发展如何让其他行业受益。

因此,我们将在未来的几周内对重点领域进行“一体化”的分析与思考。我们相信通过这些话题的讨论,可对实现净零排放有所启迪与帮助。同时,我们还将对挑战及方案进行分析,及如何将其应用到相关联的各行各业中。我们分享的话题如下:

  • 规模化可再生能源发电和具有成本效益的并网发电 —— 随着海上风电等技术成本快速地下降,接下来需考虑的重要问题便是如何在兼顾成本的情况下,将可再生能源发电嵌入到电力和能源系统中。
  • 发展并增强能源系统灵活性 —— 随着全球能源系统供需侧逐渐摆脱对化石燃料厂的依赖,能源系统能否以性价比高、安全、灵活的方式应对变化至关重要。
  • 推广和普及绿色制冷 —— 随着气候变化所带来的气温升高问题和全球饮食模式的改变,如何在不影响气候或最小程度影响气候的情况下,平衡食物、药物和舒适性制冷的公平使用极其关键。
  • 向清洁供热转型 —— 虽然目前有些解决方案如热泵、生物质锅炉可逐渐代替现有的供热方式,但因成本所限,如何商业化仍旧是个问题。
  • 实现氢能可持续发展 ——我们应尽快探索出一种更为战略性、包容性的氢能使用方法,使其在脱碳过程中能够发挥重要的补充作用。
  • 规划和发展二氧化碳移除(CDR)解决方案 —— 重点是通过更深入地了解气候系统响应碳移除的方式,制定碳移除策略,以全球温升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为基准,使二氧化碳排放量达标。
  • 公正转型 —— 在多个行业向净零排放转型的过程中,采取包容性的方式是保证全球公平分摊成本和共享效益的关键所在。

本系列主题文章的出发点,不只是针对上文的主题展开讨论和提供战略方向,而更是为了呼吁全世界的个体与机构与我们携手探寻应对净零挑战的解决方案。

当然,向净零排放转型的过程必须坚持公正,同时要做到务实。关键是我们需要理解,虽然转型策略最终将帮助各个国家和社区找到可持续发展路径,但依旧需要从成本、政治意愿或社会接受度等方面做出权衡。

为了早日实现目标,我们需要更为宏观地思考气候变化的问题。实现净零排放的道路上必定充满挑战,不会万事顺利。我们唯有携手前行,通力合作,方可早日实现目标。
加入我们为期一天的线上论坛活动,了解与净零排放路径有关的更多信息。

迈向“净零排放”之路全球论坛活动